稳楼市政策助力之余,房企还需做好“加减法”促转型

最新统计的全国百城新房成交数据显示,2022年6月份,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837万平方米,环比增长37%,同比下降34%。新房交易在6月份呈现“环比增速扩大、同比降速收窄”的良好态势,同时成为今年上半年成交最佳月份。

“筑底复苏”,这是多家机构在盘点上半年楼市时所使用的关键词。

2022年上半年也许是相关从业人士心情最忐忑、最复杂的一段时间。

上半年之初,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很多“周期之外”的波折,令原本就处于下行趋势的市场更显暗淡。紧接着又迎来了疫情的反复冲击,本就低迷的市场更加“雪上加霜”。直到四五月,在全国上下全力稳经济的背景中,各地稳定楼市的政策相继出台,楼市有了一点复苏的征兆。

与此同时,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,房企的营销手法也从以价换量升级为各类“花式促销”,从河南房企首推的用小麦、大蒜抵首付,再到近日江苏房企推出的以西瓜、水蜜桃抵房款,无不体现出房企对于销售回暖的满满期待。

但是这种复苏究竟是外力强刺激的结果,还是市场逻辑真的出现了变化,仍然需要谨慎观察。一个事实是,即使迎来了“小阳春”,但从全国范围看却是“冷热不均”,存在“南热北冷”的现象。

数据显示,相比南方众多地区楼市回暖,北京以及环京等地区成交整体较为冷清。比如,天津尽管接连出台稳楼市政策,但成交仍然较为低迷。

深耕环京区域的一家大型民企负责人坦言,环京市场受北京楼市影响较大,上半年北京楼市整体较为冷清,环京市场成交也不太乐观,目前距离疫情之前的水平也还有一定差距。

即便是在楼市回暖的热点区域,同样存在“冷热不均”的情况。

5月份,长沙楼市成交量环比增长了15%左右,让人刮目相看。但购房者需求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一些配套较为完善、品质较高的项目,近郊和远郊项目的销售速度则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。

种种迹象显示,从年初的极度低迷,到现在为止,楼市的确是一条上行的曲线,但这只是从低迷行情中走出来的温和复苏。而且即使是温和复苏,区域差异也会十分显著。

在人口净流入城市已经不多的背景下,消费者的心理和预期都出现了很大变化,炒房客不断被挤出,像以往那样火热的楼市场景,注定只能在想象之中了。

这样的格局中,肯定还会有一些活得不错的房企,它们手里有优质的项目,具备较强资金实力,而且注重内部运营管理,风险防控能力较高。

相比之下,那些只注重规模、粗放型发展的房企则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和生存压力。

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,再强劲的政策也只能提供暂时的助力。

对于绝大多数房企而言,即使是面临“温和复苏”,两大难题仍然如泰山压顶,一是如何化解如“燃眉之急”的短期债务,争取活下去;二是在变革阵痛中,学会从严重依赖资源模式向管理提质增效模式转型,从而找到可以持续盈利的方法,走出适宜而稳定的发展路径。

眼前的温和复苏能否成为房企借机转型的机会,就看房企自己的选择,能否做好“加减法”来梳理更合适的发展路径。

    本文来源:全球煤炭信息网
    下一篇